【精品】阅读与作文合集6篇

笔墨馆 人气:2.86W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阅读与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阅读与作文合集6篇

阅读与作文 篇1

最近,我读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书写得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年轻时就立下了走遍三山五岳的宏愿。后来,他历尽艰辛,终于成了著名的旅行家,并写下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理想就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想成功的人,他已经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理想是多么重要。没有理想的人,做什么都没有目的,目标不明确,容易动摇。有理想的人,他心里想的是学习、工作、事业,绝不是一些区区小事。理想,能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茫茫的世界,有了理想,人生就有了意义。有了理想,我们就可以克服种种困难,在挫折中奋起,走向成功的彼岸。虽然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时充满艰辛的,理想与现实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高尚的理想,并为这不懈奋斗的人,他的人生才是充实而完美的。

我呢?从现在起,一定要有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希望你也是吧!

阅读与作文 篇2

阅读与梦想,它们的关系似乎十分微妙,是梦想起源于阅读,还是阅读成就了梦想?

汉朝年间,有个名叫匡衡的少年,他家里很穷,却非常勤奋好学。为了读书,他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可不料,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家穷的人,就挖苦他,不给他看。匡衡听了非常生气,他一回到家,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助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古人是这样,现代著名造桥专家茅以升也是如此。他小时候曾立志做一名造桥工程师,从此以后,他特别留意各式各样的桥,在看书读报过程中搜集相关桥梁资料。日积月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造桥专家。

父母经常教导我们:“现在用心读书,将来考上知名大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结合以上实例,阅读书籍的确是提高成绩的法宝。生活中,我比较爱看趣味数学这类的书,所以数学成绩不错;妈妈同事的孩子喜欢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所以他的语文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哥哥虽然理科很好,但由于他不爱看读英语书籍,所以关键时刻总在英语课上掉链子。

平时我们看书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看科学家的传记,就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看宇宙航天知识读本,就向往做一名宇航员;看武侠小说,就想像自已是一个大英雄。

由此可见,阅读与梦想的关系既紧密,又令人难以阐述。阅读是一个小目标,梦想是一个大目标,我们现在首先要像蜜蜂采蜂般博览群书,然后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阅读与作文 篇3

曾经和一个老师讨论知性阅读的时候有过的文字,现在加工整理出来,算是一次自我的分析,也是一次和朋友的交流。

——写在前面

我个人理解,所谓的知性阅读,实际就是与感性阅读相对应的,另一种表述就是通往理性阅读的一个环节。这种知性应该是带有一种独立思考的阅读,也可以叫做思辨性的阅读。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针对某种思想的时候,就应该和自己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这种对比联系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时常要思考的问题。

书本不可能教会我们怎么做,只能指导我们,我们的进步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我们自己认为读的比较好的一本书是哪一本?你是怎么读的?我们反思一下会发现,做读书笔记是很好的开始,说明已经开始在思考一些问题了。阅读有思想的书籍,这是一种发散式的阅读。这种阅读能够不断让自己的阅读视野更大,而且阅读的层次更深。

其实,我们所谓的与书籍对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疑惑,其实就已经在寻找对话的内容了。所谓的对话,就不能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对话就应该是站在一个相对一样的水平上的。如果两个人的层次不相当,就很难对话。但是,完全相当或者意见完全一致,对话则又没有太多的意义。无论是哪一方过于高出,那么对话的价值就会变得越小。这种情况一般很少的,因为很少有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的。说回来,读书对话,不是单纯的学习,同样也不是纯粹的批判。纯粹的学习,只能把书读死,纯粹的批判,则让人在自我的认识中感到自满。所以,用思辨的方式来让自己与书籍对话,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对于一本书,我们首先就是要用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阅读,而不是去膜拜。任何书籍,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去读。这就是一个通往理性的过程。当然,许多作者都会为了自己的观点而寻找各种理论来支撑,那么我们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分析,辨别。甚至在开始对他们产生某种畏惧的思想也是正常的。我记得曾经说过,有两位老师提过读书的三种境界,一种是要对书籍仰视、平视、俯视,另一个老师说要做到三个层次: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把这两个观点统一来看,他们的意思相同。前两个都可以达到。但是第三个永远不可能实现。如果某一本书被我们俯视,则没有阅读的'价值了。如果我们读的是经典,就永远不要有俯视和以书为徒的看法。这不仅仅是狂妄不狂妄的问题,而是阅读态度的问题。

需要我们对话阅读的书籍不是所有的书籍 ,而是有选择的,尤其是一些经典。经典永远是不可超越的。经典是和我们一同成长,而其永远是在我们之上的。当我们自己处于不同层次的时候,我们对同一本书的阅读理解的层次也不相同。所以,这种理解就不断的可以和书中的文字或者作者进行对话,他们也同样在进步。

做到对话又不是那么困难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不断的在他们的语言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这就是一种批注的方式。鲁迅有这样一个习惯,有人向他借书,他一般是不借自己读的那本的,而是买一本新的,送给他人。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有自己的批注,自己的思想在上面,这就是在对话。

有时候我们好像读的时候是明白的,但是却写不出来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自己没有读懂,有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犹如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讲的内容似乎理解了,感受到了。如果不举手发言,不表述出来,就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和掌握了。读书的对话如同课堂师生对话是一个道理。

要做到对话,首先就应摆正自己与书的平等关系。课堂为什么总是不能真正实现师生对话,就是因为许多老师的问题是伪问题,不能让学生真正与老师平等对话。读书亦然。其实,我们读书多少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了多少。

真正值得阅读的是那些能够给人一种启发或者启迪的书籍。也就是原典。而不是流行性的书籍。追求感官刺激的书,是不值得读的。我欣赏以书为友的说法,而不是与书为友的说法。以书为友,说明我们把她当做了朋友,与书为友,人家可能不喜欢你,只是我们自己想的罢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友不如己者”。什么意思?这里的“无”同“勿”,直白的说,就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换句话说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不是看不起人,恰好是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读书就如同交友,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但不是所有的都拿来学,也就是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所以,选择一本书很重要。

有时候,为了与一本书对话,就要不断地吸取其他方面的营养。这是自我成长的必然。因此,要对话,我们就不得不去让自己思考,让自己努力成长。博览群书固然很好,但不要仅仅当做自己搜集信息的途径。

读书无所谓深浅,因为我们的思想都是从浅到深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可以先从他人如何对话阅读的例子入手去尝试。看一些批注性的书籍,或者赏析性质的,就会发现对话其实就是一种领悟和分析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认识来理解。许多经验型的书籍或者说一些工具性的书籍,不具备对话的价值。只有思想性的才可以对话。比如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就是一本,再如周振甫的《诗词例话》,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王国维《人间词话》等,他们的对话对象都是经典。所以,他们的对话也就成了经典。所以,这就是我们在对话过程中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要做到与经典对话,或者说思辨的阅读,我们必须让自己成长。没有深度的阅读,只能是感性的。对话,又不同于一言堂。其实在我们自己与书籍对话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和自己对话。

好书总有时候会让人望而却步,读不下来不是坏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领域,我计划自列出一个三年规划书单。把要读的书籍分类,并且提示自己如何去读。对话阅读不一定是精读,不要把每一本都看做那样的方式阅读,那样太累,太慢。以诗词阅读为例,自己通过阅读,就要与诗人对话,你可以找几本相关的诗词赏析类的书来做参考,最好有名家评点的。他们的评点很重要,那也是对话。这种对话我们首先可以作为一个聆听者,然后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感受之后,看是否能和作者进行一次交流。这样我们就在进步,因为聆听是对话的前提。此类书不宜贪多求快,比如诗歌类的辅助要有中华书局的《唐诗三百首集注》,唐圭璋编的《宋词三百首签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要花很多时间的,但是却不一定要全部深究一遍的,我们毕竟不是专门搞诗词研究的。但这是专业书籍,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阅读原典,只有一切都从经典开始,我们才能让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让自己的思考不断深邃。古今中外许多这类的书籍,有些是要硬啃的,既然要硬啃就要啃硬的,为什么这样呢,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书籍带有发散性质。而且在他们周围有许多注解对话的内容供我们参考,我们可以在读一本的同时参照阅读其他相关的书籍了,这种发散式的阅读,是最高效的。我在做的列书单计划也是一次考验,筛选过程是需要思考的,需要对话。任何一个过程,我们自然要朝着目标去努力,但是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最后做到了,而是是否有了进步。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句话是,既然是对话 ,就不是自言自语。既然是对话,就要假设一个对话人。人在孤独的时候不愿超前走,但是,如果找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智者,我们就不会感到孤独了,因为好书总是让人心智洞开而不知疲倦。

阅读与作文 篇4

人生如寄,飘渺若尘。再浓郁的世味,有一天亦会淡如白水。昔日风雨同济的人事,终会道别,到底与你执手相待的,唯有那本从一开始就捧着的书。

论实属,是一段漫长的文化旅程,经历了无数岁月问询,光阴沉淀,那淡雅墨香,依旧萦绕着梦里情怀。一篇篇文章,看似无奇,实则蕴含内敛的灵气,它们不过沉积在无声的岁月中,静候有识之士的赏识,它们大多深藏不露,空有一身书香,唯独经历反复的翻阅后才颇有所悟。其中所含的奥秘自然是不径而走。

一切际遇,皆因缘起。

我也并非是一开始就钟情于书的。我与诗书的缘,在世间大美中很小,却得清风拂照,明月眷顾,也许只是一点芳兰蕊,只是一杯雨前茶,却有很慢很慢的香,开在缓缓走过的岁月中……

年少时不懂文墨,总爱拿父亲的墨水信手涂鸦,在一张张白纸上留下我的“杰作”,那时随行的“挥墨作画”成了我为数不多的嗜好——正因绘画,而对绘本动情,尽管是些现在看来相当浅显的故事,和稚嫩的插画,柔和的色调,哪怕大字不识几个,看着图中惟妙惟肖的图画,对于书中的旨意也能略知一二,不亦乐乎。

尔后学了识字,理所当然的拥有了一些珍视的书籍,不再央求母亲念字于我,起初误打误撞般望着书中遐思的方式也自此告一段落,终能独享这段不可多得的阅读时光。常言道,万事开头难,阅读亦如此,但是对于书籍的挑选便令我犹豫不决,流传于世的书籍纷繁万千,能够动人心肠,真正适合我的又是哪些?以至于一开始所看的书籍相当杂乱,由于没有什么阅读的经历,对于手中的书籍大多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自以为早已领悟了书中旨意,实则不然。这段岁月里看的书虽不少,却未尝读有所成,实乃憾事。

过去的六年清闲日子中,没有太大的动力,常是三分钟热度,昏了头脑,一度放弃了不少爱好,唯有诗书是个例外。一有时间便往图书馆跑,在时光的堆叠之下借阅了不少书籍,走进了一位位文人墨客,继而定义了适合自己的书籍。对于书,总有一份难以割舍的心绪,愈发的离不开了。虽未能达到香菱学诗那般痴迷,却也是在争分夺秒的阅读,借阅读丰盈自己的闲暇时光。

暮然回首已是今朝,经历的人情事故不在少数,翻阅过的书籍如是。学业的繁忙令我鲜有时间能与书相伴——但无论事态如何变革也不会忘却这位老友。每日也要从百忙之中抽出那么几分钟:去赏读一篇美文,摘录一些辞藻为自己所用。也许是理解的长进,以及心境的不同,过去被自己排斥的那些艰涩难懂的名著,渐渐也入了眼。名著之所以能闻名至今,亦是当之无愧的,其中对人物的刻画,主人公内心的复杂,以及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无一不令人拍案叫绝。暗自庆幸自己愿意不断的去接受新事物,才得以挖掘名著藏匿在字里行间的美。

因阅读,开始提笔作文,几笔轻描淡写,便可知足常乐,道尽心中悲喜,自成一派,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千里马还需遇伯乐,并非所有的天才都被重视,不是所有的情怀都被珍惜,有这么一颗爱好文学的初心便好,不管他人如何相待,我自岿然不动。

阅读与作文 篇5

每到开学之初,各大书店的教辅读物专柜前总是人头攒动,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大攘价格不菲的教辅读物。现在,教辅读物已成为各大出版社和书店的创利大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饮水思源,我们的出版商们真应该感谢当今的考试制度。

如今,素质教育的思想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宣传,然而,我们的考试选拔却依然故我。一切“惟分是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弄得学生和师长个个只能在考分面前唯唯诺诺。这就难怪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教辅读物”。再来看看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教辅习题,积书满架;名著经典,束之高阁。在“考分”的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可以这样说,现今的考试选拔已经将学习异化成了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读书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升学;自身的前途,父母的期盼,重重的压力使得多少学子将自己的一生寄托于一张薄薄的试卷。为了获得理想的“考分”,只能将本已有限的课余时间花费在茫茫题海之中,读报如走马观花,电视似洪水猛兽,我们的学子又有何暇去品读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科普文章?不过,在这重重的压力之下,我们的学子也找到了排遣消磨的方法。于是。一本本卡通漫画、言情武侠之类的休闲作品悄悄流传,总算是给压抑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一点情趣。无法责怪他们阅读层次的浅薄,当卡通漫画、言情武侠之类的轻松文化成为一种流行,流行的背后是学子们减压的渴望。而令人担心的只是,一旦将阅读那些休闲作品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将会被逐渐遗忘。

其实,学习本不是急功近利的过程,考试升学只是其环节之一。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才是根本的目的。如果说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到头来只会将一张试卷做得得心应手,而于其他则一无所知,即便高分在握,终究是“低能”一个;即便泰列名校,终究也难成大器。相反,如果在这十多年的学习中博览群书,“内外”兼修,不仅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更可有益于境界和人生。

常言道:“开卷有益。”对我们学生而言,有益的课外阅读,的确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闲事”啊。

阅读与作文 篇6

今天预习了第九课《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平凡又打动人心的故事:一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给海鸥送食,透过老人呼唤海鸥的一个个即朴实又有个性的名字,我们不仅看到老人对海鸥是那么熟悉,更看出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视海鸥为自己的亲人、儿女。 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大声鸣叫,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它们也许已经明白老人已经死了,摆在自己面前的所谓的“老人”其实是一张遗像,真正的老人已经不在了……但它们依然在用声声的鸣叫呼唤着老人,它们一定是认为自己的呼唤能把老人叫回来。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啼叫、肃立、送别,湖畔呈现出一幅悲壮的画面。 通过生动、真实的描写,告诉我们:动物和人一样,它们有灵性,有感情,只要对它们有真情的付出,它们也一定会用真诚来回报!如果说老人对海鸥的爱是无私的爱,那么海鸥对老人的情是震撼的情。 老人走了,海鸥在飞,海鸥飞在老人的心里,老人留在海鸥的生命中,那是一群洁白的重情重义的精灵…… 通过这篇课文,使我感受到:动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更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 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TAGS:精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