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师说说课稿集锦七篇

笔墨馆 人气:2.68W

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越来越多人喜欢发表说说,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情。那些火遍朋友圈的说说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师说说课稿集锦七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说课的涵义

首先说课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就广泛的来说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针对某一课题(活动)的自身特点,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面对同行主要用口头表述该课题(活动)教学的具体设想、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即说课就是全面面阐述和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再简单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不仅将书面的教学方案说出来,更要求教师将隐含于教育方案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说出来,强调的是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的问题。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率。

二、幼儿园说课方案的撰写

幼儿园说课方案是按照说课内容的内在逻辑来撰写的。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把说课的方法简单地总结为"四个说,一展示","四说"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指"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教学课件".

(一)说教材

说教材内容就是通过分析所选活动主题的内容特点,指明它在整体或主题网络教学中的地位。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说清楚此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要说明教材选择是从当时、当地幼儿群体的需要而准备的,如果在选材方面涉及到地域特色,甚至是幼儿园特色就要更加突出说明,以此来发展幼儿园的本园课程。活动内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活动内容应包含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幼儿园里的说教材不单指说教材内容,还包括说幼儿的情况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活动准备。因此,在说明活动内容时,必须说清楚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

说幼儿现状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幼儿原有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智力的发展情况;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儿的兴趣,动机,行为习惯,意志等发展状况。这一环节,教师要将平时对幼儿观察的零散印象,逐步条理化、明晰化,有针对性地表述出来,既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又使教师能将幼儿发展水平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去考虑目标、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从而逐步真正做到使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育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的终点。说教育目标时要先说主题目标,再说本次活动目标,主要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地表达出来,并能体现主题的教育要求,最后说确立此目标的依据。同时在这部分还要针对活动谈谈自己对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说活动准备,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家长工作、社区协调、环境创设、资料收集、幼儿园活动等),活动中的准备(即有关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儿用书、教学挂图等)。活动准备是为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这一点在说课时必须说清楚。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指导幼儿的途径,说教法主要说明在本次活动中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要着重说明自己其中独创的做法,特别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说教法时注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幼儿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情况等,来说明选择某种方法或手段的依据。

说教法就是教师要说明"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环节。教师要说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实现。既要说出整个活动用什么教学形式及方法,是集体的、分组的还是个别进行的,更要说清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方法、教师如何指导、为什么要这么指导等。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尺度也不同。目前我们在进行活动中主常运用激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电教演示法、交流讨论法、互动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一些艺术活动中也会用到审美熏陶法等。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教师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教师应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个教法设计上升到学前教育教学理论高度。

(三)说学法

说学法就是说明幼儿要"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的环节,教师要说出教给幼儿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哪些能力。教师在说学法时要说出活动中幼儿怎样学习、依据是什么;自己在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探索的;还要讲出怎样根据班级特点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教育教学规律指导幼儿进行学习的。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用多通道参与法、体验法、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说活动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活动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说活动过程就是说明整个活动的流程,即各个活动环节的实施过程。活动步骤的安排、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活动目标为核心,而活动目标既有赖于整体的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又以不同的侧重点分散实现于各个活动步骤,因此,教师必须分解活动目标,并分析各层次活动目标与各步骤及方式方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要进行延伸,教师也要说出怎样延伸活动、延伸的作用、为什么要延伸的依据。说这部分,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掌握程度、对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理解认识与做法,以及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原理的运用等。

(五)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课件。

展示课件时还要简述自己设计、制作的思路和过程。所制作的课件要起到突出本次活动重点,降低难度,以突破难点的作用。

三、说课活动的实施

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在说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使用普通话、充满激情,慨慷自然、紧凑边贯,简练准确、自然而有效地使用媒体。

对于说课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我认为说课是把自己设计课程的思维活动"说"出来的过程,它能使幼儿教师在思想上对设计课程中的理论依据、构思再一次进行审视,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说课是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说课,能够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纳,深入钻研教材,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更好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了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周总理的到来。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起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了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基于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欢乐。

3、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很学习方法,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把识字教学这个重点设计为自主探究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对阅读教学的处理,大纲要求,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所以对教学目标中的两个难点的突破我是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分组读、领读、对读、挑战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因为学生对泼水节并不是很熟悉,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泼水节的情趣和欢乐,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根据以上的教学思路,我把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播放一段泼水节的影片,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个什么节日吗?学生很自然地会说是泼水节。老师进一步引导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泼水节是难忘的呢?引出第二个环节

(二)范读课文。(课件)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接着说:如果自己读一遍课文你一定知道的会更多。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请教同学或老师。2、标记自然段。

(四)认识生字:老师先过渡: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一群生字宝宝羡慕极了,急着要跟大家交朋友呢!(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1、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的方法。2、不会的提出来,同学帮他想办法记住。3、识字游戏:制作字卡,凤凰花的形状,认识了就奖励他。(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五)再读课文:

过渡语:认识了生字宝宝,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了!(指名分段读,师生评价)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凤凰花"的图片,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两个词语。让学生知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2、播放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指导朗读感悟。

五、指名读二、三自然段:

提出问题:

1、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自读第三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3、交流感悟:(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

句子一: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句子二: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象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国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了天空。

抓住"鲜红的地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都

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铺地毯,从而感悟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及当时的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句子三: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一词,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4、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要边引导学生感悟边知道朗读,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总理的心情读出来。可以采用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形式反复训练。

六:小组合作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4、5段。(2)思考: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合作成果: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边感悟边知道朗读。

句子一: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

(1)观察课文插图:周总理穿着什么样的傣族服装?通过着装感悟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2)抓住笑容满面一词来感悟周总理的饿亲切、和蔼。

(3)想象:这时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课文内容。

句子二: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象脚鼓什么样?(上网查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感悟周总理同傣族人民心连心。

句子三: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感悟这句话:

1、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周总理热爱傣族人民。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傣族人民爱总理。

3、练习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

4、交际互动:师演总理,生演傣族人民,互相祝福:再现情景,感悟周总理很傣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5、之后课件再次演示泼水的场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九)学习6、7、8段。

过渡: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教师用夸张而富有感情的语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说,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继而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可以采用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1961年的泼水节的幸福、快乐和难忘之情。

(十)小结升华: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那么令人难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遍课文吧!

(十一)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十二)作业:课外搜集少数民族的节日和民间习俗并写下来。最后两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展课外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说明;知道写12个字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本课需要2课时讲完,所以写字教学部分我会分别放在每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训练,12个字中最难写的是:恩、寿、凤、凰四个字,它们分别是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其中的重点比画是凤凰二字的部首,要作为重点来指导。

师说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 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

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第一课时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教师通过本课的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关联词“一……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温和”说话。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师说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 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师说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写人为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典范,体现了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既是对学生学习简短篇章的提高,又是为以后学习长篇文章打下基础。课文选自著名的作家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课文由春天的风筝引出对小学历史老师的回忆,从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来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幽默乐观敬业的老师形象,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深深的敬佩之情。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身残志坚的教育文章。整篇文章充满激情,文笔优美。正印证了作家本人说的“作家要有能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正是他的文章也点燃我们学习的激情之火。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生字词,并随文理解。

2、 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3、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激情飞扬和文采优美,那么演绎激情与心灵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激情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结合法。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探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也演绎了学习的激情。

3、角色体验法:只有真实的体验得到的感情才是最真切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让学生实现真正和文本对话,和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

4、片段训练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激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上节课我们从课堂上认识了一位残疾的历史老师刘老师,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这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复习上节课感受的刘老师的形象。学生通过回答朗读,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堂做感情铺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课 幽默 乐观 敬业

2、回忆上节课感悟老师形象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为:

抓住重点词句激情品读

角色互换体验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结归纳方法是理论知识的提高。

3、“这样一个残疾的老师,他却演绎了生命的激情。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再次走进他的心灵,却探询老师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我的老师”。

我用充满激情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老师在外貌上有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师形象

1、同学们,看春天来了,引读课文描写春天的语段(用课件展示: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又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在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感受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部分。

朗读优美文段是对语言的积累,也是享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使语文真正姓“语”。

2、“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放风筝的部分。说说你心中的刘老师是什么样?“

这是引领整堂课的线索,我牢牢抓住这条线索,带动学生去品读,去感悟文章内容,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和作者一起走进课堂,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书读厚,读透。

A、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也体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B、 同桌交流,感受老师形象。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C、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1)、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适当地课件出示描写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角色体验和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我课件出示: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首先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B、你是刘老师,你跑起来很困难,干嘛不让你的学生帮你放好,自己拿着就行了?

你是刘老师,你望着自由翱翔的风筝,你笑什么呢?

你是刘老师,你的腿脚不灵活,干嘛做这么多的风筝?

此时此刻作为刘老师的学生的你,就看着奔跑着的,腿脚不方便的的放风筝的刘老师,你会想什么?

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就站在刘老师身边,望着把风筝放上天空的刘老师那得意和满足的笑容,你又会想些什么?

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角色体验的追问,是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那坚强、活泼对生活的热爱。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C、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进文字中去读。

这样一步步真实的体验,走进老师的心里,学生感受既真切又强烈。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对个性感悟的要求,对独特感受的诊视。

(2)、讨论升华感情

A、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话

理解“淳朴的爱与追求”是什么?说

B、你觉得作为一个少年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学

生有感而发,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的思想性,教育性。

(四)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本组的写作训练点也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因此揣摩表达方法,并运用习作,是事半功倍。

1、 根据板书回顾课文,想想是怎么来描绘刘老师的形象?

学生找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老师板书),并朗读体会。

通过典型的事例

2、本文的协作顺序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回顾课文,从全局来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会倒叙。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习,为这组的习作打基础。

4、展示欣赏作品。

四、说板书:

上课 敬业 乐观

我的老师 敬佩

放风筝 热爱生活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三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一目了然。

五、说作业设计:

1、写片段《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3、魏巍的《我的老师》

4、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为了比较阅读,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是为了 感受更多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设计是体现了窦桂梅老师的提倡的“主题教学”思想。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学习课标析教材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揉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一)教学目标:

1.识记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景物特点,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识记15个生字,并结合课文说出冬天里的景物特点。

二、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一)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红艳夺目、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着挺拔的红松、银装素裹的大地,人们在尽情地滑雪。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二)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有意让学生弄清学习方法:“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并用这个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很容易读懂课文其他内容。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三、培养能力谈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我借助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方法、策略等信息。通过扎实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最后举行挑战读、比赛读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学会交流表达

师说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师说》是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是高中生入学最早学习的文章。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倡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在知识积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2、 基本能力目标: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3、 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一学生的基础实际,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3。、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及解题

以韩愈的介绍导入,一方面带入情境,一方面是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结合课下注释和以前学过的《马说》,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

2、诵读文章,整体把握

通过诵读文章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圈划,以便之后重点解决。 诵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先教师示范朗诵,正字音,明句读。然后让学生齐读,再找学生个读。在学生读的时候,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反复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跟更熟悉文本,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养高一学生诵读鉴赏的学习习惯。

3、疏通文意,解决文言知识点

因为这是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点分析讲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着自主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具体可以将诵读和讨论相结合: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对不明确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④课内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通过诵读、谈论、归纳,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文言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4、借读文本,深层分析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

问题1:作为议论文体,本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问题2: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让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分组讨论,找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明确:文章从“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圣人无常师”这三个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在阐

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递进法、举例法、引用、正反对照等论证方法。

在解决这个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一定要关注文本,任何结论都是从文本中得来的。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是比较典范的议论文。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

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