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许昌三国文化征文1200字

笔墨馆 人气:1.79W

  三国文化指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基本情况、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知识与经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文化征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16许昌三国文化征文1200字

【三国文化_范文1】

在以前刘禅给我感受是无能甚至是弱智的代名词,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体会,现在我又有了新的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我觉得刘禅才是三国真正的大赢家。理由如下:

辛弃疾有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里的曹操,一辈子东征西讨,鞍马劳顿,一直到死的时候还在算计身边的人,真是机关算计!都说巧者多劳,智者多忧,曹操聪明过人,但是曹操一辈子多累呀!

而刘备呢,前半生东奔西走,寄人篱下,投吕布,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落网之鱼。处处谨慎小心,时时提心吊胆,好不容易当了皇帝,还被陆逊一把火烧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病死白帝城。一辈子多累呀!

孙权呢,自从父兄手里接管政权以后,就开始忧虑不已,怎样驾驭群臣,怎样对付曹操,殚精竭虑,用尽心思,直到死之前还在为子孙打算,而杀害手下的文臣武将,他一生也是积心处虑,万般算计。一辈子多累呀!

诸葛亮呢,从初出茅庐,到火烧新野,从舌战群儒,到赤壁大战,在到取南郡,江东吊孝眼泪汪汪,再到后期的七擒孟获,六伐岐山,一辈子用尽脑筋,死之前还在算计魏延,还在想着接班人是谁,他脑细胞都快用尽了!一辈子多累呀!

而三国里那些文臣武将呢?文臣出谋划策,用尽脑筋,“莫到文臣无用处,头颅掷处血斑斑”!武将呢,冲锋陷阵,效命疆场,“将军百战死,征战几人回!”,那些将军有几个能得到善终呢?一辈子多累呀!

与之相反的刘禅,虽然被后世垢之为“败家子”,“傀儡”,阿斗也成为懦弱无能的代名词,可是客观上,他的一生过的怎么样呢?

从襁褓的时候,刘备为了收买人心摔孩子,这一摔可能把刘禅的大脑神经摔坏了!刘禅可谓是“富二代”,典型的纨绔子弟!“自古纨绔少伟男”,他从小就在呵护中长大,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遭过什么罪!到了青年时期就开始结接班了,当了天子,也无需操劳,因为有相父诸葛亮事必躬亲,早替他把事情做完了。即使有那么一次魏国五路伐蜀发愁,也让诸葛亮安居平了五路。刘禅贵为天子,富贵以极,而且他是真正的在享受富贵!他过的是无忧无虑,整天养猫逗狗,吃喝玩乐,周围的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心情顺畅,他骄奢淫逸,可谓极尽人生之享受!国家灭亡了,刘禅在魏国还说“此间乐,不思蜀”,最后还被封为“安乐公”。“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父亲给的财富都消费掉了,可他也享受到了!相反诸葛亮为了军费的五两银子开支,为了打几十军棍去算计,“有那时间喝点酒,唱会儿歌,找几个美女聊会天”多好啊!呵呵。。客观的说诸葛亮活地多累呀!虽然刘禅看起来是没心没肺,但是客观上刘禅过的是逍遥自在。在事实上,刘禅和那些三国里英雄人物比起来不知道过的有多潇洒,活的有多惬意!三国那些英雄人物也是为名利活着,而刘禅却是真正的在享受“名利”!也许有人认为刘禅他很单纯,或者说很愚蠢。可是就是这样的人过的也许才幸福!《圣经》上说,单纯的人有福了!此话真是有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禅一辈子过的真是幸福!三国里那些英雄人物基本上劳累一辈子而没有几个善终,他们又有几个真正像刘禅活得潇洒自在,活的快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禅才是三国的里的最大赢家!

从三国的“大赢家”刘禅身上给我的感受是是什么呢?

人是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生追求的是什么?

人活着,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大事业,就像曾国藩对幕僚说的话,“天下有几个人能像我一样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呢?,百姓的追求无非是挣点钱过点儿安稳快乐的生活而已!”其实人活着就是为了有个好心情!亦如有人所说,“关于生活,我相信命运;关于生命,我相信过程。人生,没有终极意义。活着,如果一定说意义,说在有生命的日子里,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织梦”!“单从生命形态角度讲,世上最美的字眼儿莫过于“痴”、“癖”、“迷”、“醉”了,那些进入境界的科研者、垂钓者、吸毒者、赌博者、饮酒者、书写者、坐牢者都是幸福的。”刘禅对生命和生活的享乐和享受也达到了‘“痴”、“癖”、“迷”、“醉”!’最后在“此间乐,不思蜀”的心情里走完他快乐的人生!刘禅的命运太好了,他“贵为天子”,刘禅的生活幸福到了极点,“无论是精神享受还是物质享受”。正如毕淑敏所说的:“正因为生命根本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才要认真地赋予生命意义。”刘禅的生命也没有意义,但是他赋予了生命意义,!他在过程中的享受幸福!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生命短暂,一个人死后又能带走什么?晚年的张学良有感慨赋诗道:“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后,世事如浮云!”刘禅一辈子也在“织梦,织他享乐的梦!”“但求好梦留人睡!”刘禅一辈子过的那么快乐,从这一点上说,我认为他是三国里最大的赢家!

【三国文化_范文2】

荀彧,字文若,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1、挽狂澜于既倒的曹魏谋士—荀彧

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部属所杀。曹操为报父仇,两次征讨陶谦。195年,陶谦病死,刘备代为徐州牧。曹操想乘机夺取徐州,再战吕布。荀彧竭力劝阻,让他权衡利弊,不要因小失大,如果此时攻打徐州,吕布一定会乘虚而来夺取兖州。当前最好集中力量对付陈宫和吕布,击败他们,建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然后再去经略别处。曹操认为荀彧言之有理,便放弃攻打徐州,而趁麦熟季节,储备了足够的粮食。195年,曹操与吕布两度交锋,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吕布,迫使他奔投刘备。曹操乘胜追击,攻陷定陶(今属山东),然后分兵平定诸县。曹操采用了荀彧的策略,基本上平定了兖州,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兖州牧。曹操有了兖州这一巩固的根据地,就为以后战胜对手,进而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辅佐曹操二十年的荀彧为何自杀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曹操誉为有“巍巍之勋”的荀彧离世。关于他的死,袁宏《后汉纪》卷三十、陈寿《三国志》本传称其“以忧薨”,而裴注引《魏氏春秋》则记为“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所载与《魏氏春秋》略同。尽管诸史对荀彧之死的记载不一,然而不论是认为他死于“忧”抑彧是认为他死于“药”,均是将荀彧之死看作他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必然后果。荀彧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背弃袁绍而投奔曹操,二十年间为曹操统一天下不遗余力,其兄弟子侄皆仕曹氏,又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可以说是曹操的核心成员,且深知曹操之为人,又何以在曹操即将走上人生顶峰、踌躇满志之时坚决反对,从而自陷于死地呢?

3、从荀彧之死出发谈性格决定命运

以荀彧的威望,仅仅只是对曹操称魏王稍稍表示了一下不满,谁知竟惹动了统治者的杀机:曹操先是将荀彧置于自己配下,使他处于尴尬地位,又在合适的时机送去一个空盒,示意一场空,荀彧会意,遂服毒自杀——还有一说是忧愤而死,但总之他是被曹操给逼死的。(荀彧虽是重臣,但只是名望上尊崇,手中并无多少实权,所以应该不存在功高震主的原因,被人构陷倒是大有可能,更有一说——荀彧之死主要是在许昌跟袁绍的书信有关...)

纵观整部三国志,曹操最爱干的两件事无非是借刀杀人和排除异己,除掉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就说荀彧,本质上是一个好人,处事公正,人缘也好,个人的廉洁奉公也是大家公认——但一个老好人顺从了许久却想要抗争一下。

4、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伟人:荀彧

近乎完美的荀彧,不仅“瑰姿其表”,是出众的美男子,而且以自己的道德风范和高贵人格感召天下,不贪功不贪财,曾经无数次拒绝曹操亲自向天子提出的封赏,可谓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荀彧略不出世,而且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曹操的人才班子,曹操的“内阁”成员,几乎都是荀彧一手推荐和提拔的。戏志才、荀攸、郭嘉、陈群、赵俨、杜袭、荀悦、辛毗、钟繇、华歆、王朗、杜畿等人,或是独当一面守土一方,或是不离曹操左右,或是成为朝廷重臣,这些人都对荀彧赞赏有加,心悦诚服,他们称呼荀彧为荀令君,既有对荀彧汉朝重臣身份的尊重,也有对荀彧名士风范的认可。这一批人才,扶持曹家延续了两代或三代,随着这批人的逝去,曹家走向了陌路.

5、荀彧仕途轨迹:动荡漩涡中的良知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董昭等人劝进曹操为国公,事先秘征荀彧看法,荀彧劝道,曹公起兵是为了稳定国家,怀忠贞之诚、守退让之节、君子爱人以德才是,所以不应如此。于是曹操心怀芥蒂,恰巧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至谯县(今安徽亳县)劳军,并留在军中,以侍中、光禄大夫(掌管顾问应对的官员)持节(使臣必须有符节),参与相府军事。前军至濡须(今安徽无为县东北)时,荀彧病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曹操派人送食品,打开包装是空的,寓意是“无食怎能活!”荀彧会意,随后服毒,终年五十岁。这是碍于荀彧德高望重,只好以隐蔽方法谋杀,使其自消自灭,这种独特方式,只有曹操想得出来。荀彧追随曹操,在戎马倥偬中二十二年,曹操征伐在外,军国大事皆由荀彧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