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集锦10篇

笔墨馆 人气:2.74W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集锦10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这篇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且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新型玻璃》这一课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3大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它应该是一种享受。

四、说教程:(第二课时)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你们看,我们的展销会吸引了这么多的客商。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厂长、经理或者是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什么?名称、特点、作用……)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想、勾画、圈一圈、收集资料……)

3、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师:最近,老师家里要装修房子,请你帮老师的忙,我该用那种玻璃?为什么?

4、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家里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1、过渡: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2、同学们设计新型玻璃。

五、抓住重点,训练说话

1、过渡: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

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

六、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诗歌。全文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有趣。“彩虹”是小朋友日常生活非常常见但又非常神秘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小朋友学习的兴趣,激发小朋友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三个环节,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它是地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小朋友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小朋友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小朋友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小朋友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小朋友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小朋友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小朋友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

小朋友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小朋友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最后,让小朋友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小朋友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白鹅》是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本中的第四单元的13课,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再者篇文章之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整篇课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傲的白鹅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好多的具有文言性质的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如不胜其烦,引吭大叫 窥伺 净角 侍候 供养不周等词都很难读正确,还很难理解,所以我们教研组研讨后决定首先在第一课时先处理完这些难读难理解的生字新词,读熟课文。今天所展示的是《白鹅》的第二课时。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特点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重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三、说教法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讲读课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节课下来是老师引领着学生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最终对学文指导落实到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首先让学生从回顾课文内容进入本课的学习。

然后通过教师的提问:"作者是怎样把白鹅的叫声特点写具体的呢?"展开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因为"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所以老师及时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老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接着在教学鹅的步态的内容时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同时让学生从课文描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并演一演。这样设计一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二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并再次通过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最后一环节是总结写作方法指导写作

在课堂充分学习阅读的基础上缴是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我们身边动物的某个特点。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教学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创设这种由内化到外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自渎自悟的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串讲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自渎自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积累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围绕鹅的图画老师适时的把鹅的特点进行板书,并把有关鹅 的 叫 声、步 态、吃 相 的 词语 如 "厉声大叫"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等词张贴 在鹅图片的适当位置,这样的板书能够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成长》是语文S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生活节俭,还坚持用自己的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零花钱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写小约翰给我的最初印象,很可爱,很节俭。每次到“我”的面包房总是重复的两句话、重复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测约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他,也可能是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至十四自然段写一个雪天,一个在妈妈陪伴下送报纸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最终“我”明白了,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妈妈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设计理念:

1、由“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课文分层,然后分层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2、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运用对比法、问题发现法。抓住“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猜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思、悟,最终懂得从小培养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道理。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解“成长”

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一课《成长》,齐读课题。

2. 谁能用“我们怎样成长”说一句话

小结:是啊,同学们在家长的关心、呵护下快乐幸福地成长着。其实,我们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的成长,个子越长越高,一方面是心理的成长,懂得的事、会做的事越来越多。

4.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他是怎样成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吧。

这样的导入不仅直接,而且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成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故事内容有些曲折、复杂,学生不容易概括,因此,我用一道填空题加以引导。出示课件

填空

一个名叫约翰的意大利小男孩,每次来“我”工作的面包房时,只花 买 。虽然他很想 ,可却从不多花钱买。后来“我”发现他每月给人 ,获得

。最后“我”终于明白 ,而是为了 ,这样 。

3、再读填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三、直接提出课文第6和第14自然段,引发学生质疑

1、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课文里有这样两段话:(出示课件)

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2. 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引发学生质疑

①琢磨什么意思?“也许”表明这是“我”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什么?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②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忽然想明白了什么?生读“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③师引“我”开始这样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后来又这样认为(生读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我”开始猜测(生读“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后来又认为(生读约翰家不是没钱)。对比我前后不同的猜测,你们有疑问吗?

生:“我”前后的想法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两段话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四、围绕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读文找答案

1. 师:“我”开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我们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去理解。这一段上文是从哪儿到哪儿,(生1-5自然段)。

2. 学生自读1-5自然段,找出使“我”产生这样猜测的原因。

① 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

②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的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身上只允许装两元钱。

理解:“不够”、“几乎天天重复着”、“只允许装两元钱”

在这里教师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师:正是由于这样,才使我产生了这样的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3. 师:“我”看到约翰很想买两根香肠,可是他每次只带两元钱不够买,于是有一次,我给约翰拿了两根香肠,约翰要了吗?(生:没有)一起读这段话。

“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

从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约翰很懂事,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约翰的两元钱花的很有计划。

4. 小结:约翰每次只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他很想买两根,可他从不多花钱去买。因此“我”猜测(生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可后来我为什么又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呢?我们也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来理解。这一段的上文是(生:7-13自然段)

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

学习7-13自然段,思考,后来我为什么又会这样以为呢?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5. 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①约翰家有车,所以他家不是没有钱。

②他的妈妈在大雪天里陪他一起送报,所以他的父母不是不爱他。

③师:约翰每月送报能挣多少零花钱?我们一起读12自然段。

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

他每月挣(生:八十元),圣诞节更多,能挣(生:一百多元),挣不少呀,他对此却毫不在意,不放心上。说明他并没有一次把钱看得(生:很重)。可前面写道他每次到面包房只花两元钱。这又一次证明了他(生:节俭、花钱有计划)。

节俭不乱花钱,花钱有计划,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能力。

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生活的能力。

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我们现在知道了“我”后来为什么会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得成长。”的原因了。

四、理解“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有利于他成长。”

1、在这篇课文中约翰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生活能力。你认识到了吗?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

2.学生交流

①花钱有计划,不乱花。

②积极劳动,懂得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② 对工作负责任,大雪天也要送报。

小结:小约翰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在他父母的培养下,他还会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这样长大以后,他就能独立的生活,不依靠别人。

五、拓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学们,你们和约翰是同龄人,学习了约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吧。

拓展部分使学生心里初步树立从小要培养生活能力的意识,实现了新课标三个维度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的《秦兵马俑》。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说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

2、课时安排

(二)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题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教法与学法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两种不同活动的反映,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说教法与学法,实际就是要解决教师“教”如何为学生“学”服务的问题。

(三)说学法

所谓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知识,它具有传递性、交互性和特点。

说学习方法和技巧,就是要说出学生从已有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转化的切口或途径,说出学习新知识时应重点关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所所谓教学程序,就是指教学活动和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是如何展开的,最终又是如何结束的。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程序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1、教具学具准备

2、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就是对教学流程主要环节的概括。说设计思路,有助于听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说课者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

3、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就是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具体的教与学活动安排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在说教与学的内容时,不能照搬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详细讲解,而要力争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内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包括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简单说。只要让听者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就行。

4、板书设计

(六)说课教学基本功:

主要包括教态、语言、媒体使用、板书设计、说课完成时间、说课的创新意识及反思等。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

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1.课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就能引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课题为什么称蚕为姑娘,它含有亲切的意味。把蚕看成美丽能干的姑娘,表达了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课题也告诉了我们,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蚕的相关知识。

2.课文分析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3.教材的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还应是掌握10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4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课文中那些形象、生

动的语句,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因素,也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用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

在学习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用讲解的方法。以上的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利用板书,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安排在第三课时完成。

2.学法

学生预习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时采用练习法。

我把学习生字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说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引起悬念

首先板书“蚕”,请学习齐声读(cán),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读准平舌音。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吗?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好几种。最后出示“姑娘”两个字,学生齐读“蚕姑娘”。向学生提出蚕是昆虫,姑娘是小女子,为什么要把这种昆虫叫做蚕姑娘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这样做,是用课题,来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课文,了解蚕的欲望。

2.学习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 分析字形,找出部首,准确书空笔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4.学习课文的第一部份

让学生知道蚕的生长季节,蚕是怎样出生的。

5.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份

我把这部份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问题上: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是怎样进行变化的?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还有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让大家来解答。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6.阅读

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

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7.理解词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8.总结

在总结中,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蚕姑娘

春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是围绕“成长”这一专题开展的。编者安排了三篇课文,反映了不同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经历。《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写的就是童年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少年的心愿,他是由祖母去世引出来的,说的是成长的一种心态和姿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成长需要自信,正确的认识自己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份美丽,在青少年时代如果都能像作者那样“和时间赛跑”做时间的主人,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

2、教学的重点、难点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这一启示,并能引导他们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

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其理解也比较模糊,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情朗读课文。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一去就不复返,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二、说教法。

1、授之以渔,教给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感悟——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2、注重朗读,感悟内容

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练的。”课堂上,应抓住一切可选用的机会进行训练,如朗读训练、说话训练、思维训练等等。

三、说教学程序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随后,在学生初步学习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课文大意并让学生提出质疑内容。(课前教师预设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如为什么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等等)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对问题的认识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同时,为了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带着质疑探究课文内容,进而品读课文内容,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教师由整体插入到部分带领学生进行文章重点句段的品读。

2、品读重点句段

都说读林清玄的散文有如饮一杯甘美的山泉。那就让我们开始品吧,看看哪个同学从哪品出了什么样的味道。?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将学生带入文本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品读时,老师参与其中,和他们一道思考、交流和分享。在这种开放的课堂思维状态下,学生积极思维而不受约束,在交流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

下面,我将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如下两个内容: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怎么来理解这个在学生心目中很抽象的一个句子呢?

第一步提问:什么事物是属于时间里永远不会回来的?指名学生用书上的具体语言来说明。

第二步: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很容易找到下面的句子,这三句话分别用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场景来阐述时间里的事物是怎样不会回来的。

第三步,充分地并多形式地朗读(指名读,自邀伙伴读,范读),谈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的理解必定是粗略的,浅显的。为了更进一步地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四步教师联系生活经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看着幸福的你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心中真是羡慕。于是老师就想呀,我要是能回到和你们一样小,就也能幸福地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了。可是——不可能了。因为我不可能回到和你们一样小的年龄,因为它是时间里的事物,永远不会回来了。

同学们,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以此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自由说)在学生切实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失望,无奈,伤心)最后老师小结:是呀,我们从中感受到时间是多么宝贵,如流水般,一去再不复返。关于时间流逝飞快却又无法挽留的句子,林清玄写得如此的细腻,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也有精彩的描写,出示课件显示《匆匆》中的一段文字。学生读读悟悟。

通过教师对文章这三个自然段的分析,学生水到渠成的对“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有所理解,有所感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引用《匆匆》的段落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字,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2)重点句段二 假若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了作者由着急、悲伤到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的这一段心路历程。

课件出示句子一、我为什么‘着急’‘悲伤’,指名读并谈谈理解。时间是很宝贵的,所以面对时间的流逝我悲伤

课件出示句子二自由读,说说高兴和快乐的理由。

作者和时间赛跑,受益无穷啊。他成功了。课件出示林清玄的简介

回过头去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反思:一位作家,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我们不得不停下放飞的思绪,寻找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正因为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所以他才更加珍惜,才更加努力,最终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板书:珍惜时间 努力奋斗 )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或周围人的身上用具体的事例再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在这一句子的教学中学生对文本中进行深入地解读,加上真实材料辅佐验证,他们心里定能泛起不平静的涟漪。达到了很好的教育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假若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将这句话送给自己。

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一句送给自己或同桌。老师也课件出示一些经典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送给同学们。

四、说说板书设计:

这是根据作者行文的思路和课文的重难点设计的板书,学生可以简单明了的理清文章脉络。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显得宝贵;因为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这样才能成功。

很久以前读过王小波的一篇文章《一只特例独行的猪》,仔细揣摩一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就是要教会学生们学会做一只这样思想的小猪,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文本背后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个性化的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五个小节,第一节写夏天这位“小姐姐”问我在夏天想变点儿什么;第二、三、四节分别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成什么;第五节写“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蕴含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根据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阶段要求和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本课设计教两课时,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紧紧围绕“读好书,写好字”这两大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训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②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③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悟中读。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根据本课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写好5个生字“戏、穿、柄、眨、蝈”。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悟中读。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指导学生写好2个生字“游、伞”。

二、说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通过阅读来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心理体验,教学中坚持三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以自学为主。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反映阅读教学中基本规律,强调学生独立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感悟的核心是理解,教学中注重阅读双向心理过程的运用。师生互动能引发学生形成愤悱和智力激荡,势必激发灵感,启迪心智,加速催化阅读感悟。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为中介,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特点增强阅读的兴趣,向往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品读感悟法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有机渗透人文教育。

如教学第五小节时,我创设情境设疑:为什么当“我看见荷塘”时,又“真想变成荷叶”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小节,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学生自读自悟,能悟出多少是多少。我再根据学生汇报点拨: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柄大伞”?你们见过荷塘里的荷叶吗?它是什么样的?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因为荷叶像一柄大伞吗?那是为什么?自己再读一读最后四行诗。学生通过再读理解了:小鱼有荷叶这把“大伞”遮挡烈日,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玩耍;雨点落在荷叶上能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体会到荷叶不仅自己美丽,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荷叶还给谁带来欢乐?能不能象课文这样说:____来了,在荷叶____。荷叶给这么多的小精灵带来了欢乐,所以当看到那小小的荷塘时,我(生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真是太伟大了,让我们一块来欣赏欣赏。(课件)同学们在读中悟,悟中读,明白了“我”

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人文教育不言而喻。

2、情境教学法

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那条游入清凌凌小河的小鱼,你会觉得怎么样?如果你就是那透明的雨滴,睡在绿叶上,你又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感觉就读出什么感觉。学生通过读读出了自己的体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认识什么东西也是透明的,从而理解“透明”。又如教学第三小节时,我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一生自选第三小节读,这时我创设情境: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你好像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假如这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如果你就是那只蝴蝶,你会怎么做。能不能用动作告诉大家。(一生在教室里飞舞),谁还愿意做那只蝴蝶,就一起穿梭吧。可爱的蝴蝶们,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能不能通过读读出它们的快乐、自在。男女生合读。

3、cAI课件辅助教学法

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仅能传送文字、语言、图象,还能增强信息的表达能力和教学的直观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效应,诱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参与。通过借助色彩鲜明的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进行美读。如教学学习第四小节,我这样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夏天迷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我又想变成什么?引读这个小节后课件出示夏夜的画面:并声情并茂的描述:在晴朗的夏夜里,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好象在对我们微笑,弯弯的月儿像一只小小的船,飘呀荡呀,这样的夜空美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小组合作读。

三、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的参加语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还注意运用学生的差异资源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发展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今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在进行拓展想象迁移练习中(如果,夏天小姐姐问你们想变成什么,你们会怎么说?):我让学生想象说话练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在四人小组里说。在汇报时能不能像课文那样说。可以说一句,两句,能说上三、四句就更好了。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之后,第二课时我主要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课件出示生词,复习导入。

在教学新知时,采用复习生字词导入,加强生词出现的复现率,遵循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为本课教学奠定基础。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五个小节,其中夏天小姐姐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哪一个小节?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第一小节)回答部分有四个小节,你们喜欢读哪个小节呢?自由练读。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喜欢哪个小节就读哪小节,自由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悟中再读

1、学习第二小节。

指名读(好生:我喜欢读第二小节)。:如果你是那条小鱼,你会觉得怎么样?如果你就是那透明的雨滴,睡在绿叶上,你有什么感觉?能不能通过读读出你们的感觉。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小鱼、雨滴,会什么感觉,你有什么感觉就试着读出那种感觉,以读代讲,学生自读自悟。

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认识什么东西也是透明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词语的教学不能机械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见过什么东西也是透明的,从而理解“透明”这个词

2、学习第三小节。

指名一生读(我喜欢读第三小节)其他生,你好像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假如这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如果你就是那只蝴蝶,你会怎么做。能不能用动作告诉大家。(一生在教室里飞舞),谁还愿意做那只蝴蝶,就一起穿梭吧。可爱的蝴蝶们,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能不能通过读读出它们的快乐、自在。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动作理解“穿梭”。

3、学习第四小节。

夏天迷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我又想变成什么?引读第四小节,齐读。

(课件出示夏夜的画面)瞧,晴朗的夏夜里,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好象在对我们微笑,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最后,我看见什么?(生接读: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创设情境,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效应,诱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参与。通过借助色彩鲜明的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进行美读。

4、学习第五小节。

过渡:多美的夜空啊。为什么当“我看见荷塘”时,又“真想变成荷叶”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小节,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这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重难点。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

根据学生汇报点拨: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柄大伞”?你们见过荷塘里的荷叶吗?它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

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因为荷叶像一柄大伞吗?那是为什么?读一读最后四行诗。

它们的快乐是谁带来的?(荷叶)荷叶还给谁带来欢乐?能不能象课文这样说:出示句子,说话训练:______来了,在荷叶上______。

荷叶给这么多的小精灵带来了欢乐,所以当看到那小小的荷塘时,我(生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真是太伟大了,让我们一块来欣赏欣赏。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觉得快乐吗?让我们带上这种心情读一读全文。这么美的诗,想想把它背下来。喜欢哪个小节就试着背背。

如果,夏天小姐姐问你们想变成什么,你们会怎么说?

通过自读体会到小鱼有荷叶这把“大伞”遮挡烈日,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玩耍;雨点落在荷叶上能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从而体会到荷叶不仅自己美丽,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体会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创设情境进行口语训练,积累语言,逐步内化,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指导写字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这两个生字,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卡片,齐读,贴在黑板上)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在写“游”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写“伞”字呢?(可结合荷叶或雨伞理解“伞”字)师范写。

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容易记字的方法来记住字形,避免烦琐的分析和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识字自主性和能力。

3、学生描红,临写,抽两生的作业进行反馈。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荷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6册第1单元的第3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二)、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写出12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地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体验。

(四)教学难点: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说说有关荷花的古诗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既展示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语言表达,也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积累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同时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因为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文的过渡。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首先指名读文,然后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接着就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红花还需绿叶扶,花美,那么叶子呢?”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练习说“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比如开开心心地冒出来。“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这一环节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汇,培养超凡的想象力。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它们真是啊!(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说说“为什么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可真了不起”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同时化解本课难点。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