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范文合集十篇

笔墨馆 人气:3.14W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范文合集十篇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1

一、设计意图

前几次活动中,我班幼儿接触了一些人与人之间联络的方式,为了让中班幼儿对联络方式和信息传递有更多,更广泛的了解,把幼儿的这种探究性拓展开来。引导幼儿对动物的们的联络方式产生好奇。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动物们的有趣的联络方式,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已具有的语言能力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探索学习,让幼儿了解,并感知不同动物之间都有自己的联络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对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体验动物之间联络这一现象带来的乐趣。并懂得爱护动物。

三、重难点

根据本次活动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初步了解几种小动物的联络方式,难点定位于对动物联络方式的感知。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我做了如下准备,小蜜蜂,小狗,孔雀,狼等图片,以及其与同伴交流视频。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展示法、探索讨论法、游戏激趣法等。

活动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是一节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采用以下几种学法:观察法,操作演示法等。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中我将通过这几个大环节来展开

(一)展示欣赏,引发兴趣1.展示图片和视频,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之间做讨论,说一说,图片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小结,蜜蜂飞,采蜜。小狗撒尿。孔雀在开屏,狼在嚎叫

(二)师幼互动,一起交流讨论动物联络的特征

1.观看视频,介绍动物们的种类,活动特性

2.请幼儿来说一说,小动物们是怎么发出信号的?怎么做的,

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尝试帮助小动物交流。

教师小结,小动物和人一样,有情况和事情的时候都要和小伙伴交流,

(三)依次播放视频,了解小动物有趣的联络方式。

1.逐一播放视频,了解活动中几种小动物的联络方式

2. 请小朋友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交流方式

3. 教育幼儿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教师小结:小动物的联络方式各有不同,但能准确的传递自己的信息。

七、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将知道的这些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2

一、设计意图

曾看到国外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讲过:“你们将来教美术,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让他们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更使他们感受美。”我觉得,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中,她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心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完全吻合。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因而,我根据季节特征及孩子们生活的经验选择设计了《雨天的蜗牛》。该活动是融渲染、剪、粘于一体的美术综合活动,在塑造和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蜗牛,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帮助。并在此过程中使幼儿认识巩固了空间方位,建立几何形体的概念,发展小肌肉动作进一步培养了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从幼儿发展水平及认识能力出发,我为本活动制订了两条目标:

1、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

2、感受色彩的美,增强动手能力。

由于在日常美术活动中较多地是进行一种技能或方法的学习,而在本活动中,巧妙地综合了各种美工手段,所以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于“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潜移默化与暗语引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述、示范引导中使幼儿主动地感受、感觉各手段的运用,使之表现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幼儿的自主性。虽说日常活动中也时常渗透着剪,但这一材料的提供都画有实线或虚线,而在本活动对幼儿的要求更上一层(空白色纸上剪出大、小圆及长方形)。对幼儿的剪能力又有了新的挑战,因此将“学习在正方形的纸上剪大小不同的圆”定为难点。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眼神、动作、手势的提示使幼儿了解剪圆的方便方法,并在自己操作中探索、寻求更佳的方法,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流程

本活动主要分二个环节,第一环节以教师示范为主,第二环节在幼儿自主操作,探索创作中展开。

第一环节的展开与进行,在本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明显、夸张的动作及富有暗示地眼神引导幼儿感受制作的整一过程,为目标及重难点达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其实也是本活动进行的特点)

活动中没有出现一句特指性的语言,都是在教师带有提示的动作中进行的。“滴答、滴答,下起了雨,小雨从天上慢慢落了下来……”(既使幼儿感受语言的优美又使幼儿感受到雨是从上到下落下来的。)

第二环节(目标达成并检验目标的过程)是幼儿探索、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站到了合作者、欣赏者的位置上,鼓励引导幼儿自主去发现,主动去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形体概念(剪圆),巩固空间方位(摆放蜗牛身体)并充分感受了色彩的美,从而达成重点与难点。

美术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纲要》中也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因此,在该环节为了促进幼儿创作欲望及幼手能力,评价时时出现,并运用幼儿熟悉喜爱的语言“找到了一只蜗牛”,“雨下得太大了蜗牛会出来吗?”(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画面的湿度)一看到有进步的孩子马上予以鼓励、表扬,在评价中既使幼儿体验成功感,又为能力弱的幼儿起到典范作用。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3

科学活动《气球鼓起来》选材于建构式课程中班上学期《快快慢慢》这一主题。在一次承担向农村教师展示示范课的活动中,我选择了这一内容,根据农村幼儿园实际,调整活动设计,并进行了三次试教。在此过程中,我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一步步追寻幼儿在此兴趣点上所能实现的关键经验,并逐步完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从兴趣走向关键经验的建构。下面具体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调整的思考

科学活动《气球鼓起来》来源于建构式课程中班上学期《快快慢慢》这一主题。气球是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他们经常会玩气球,但是幼儿却很少自己去吹气球。让孩子自己尝试去吹气球,并且探索吹气球的方法,对幼儿来说会有兴趣,并且是有意义的。我认为有这样几点教育价值:1、可以锻炼孩子的肺活量。2、探索学习吹气球的方法。3、自然地感知气体的流动性及吹气力气大小与气球大小变化的直接关系。因此,将教材从给气球充气调整为吹气。

二、对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

科学领域不仅仅是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科学的态度、探究的能力,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学习与同伴交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中班幼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能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操作、主动建构知识。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调整、科学领域的要求及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要求的分析,本次教学活动目标制定如下:

1、探索吹气球的方法,体验探索过程的快乐。(重点)

2、感知气体的流动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对本活动教学准备的思考

本次活动教学准备分为两块,一块是材料的准备。由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塑料吸管、气球等材料,特别是大小吸管的准备为幼儿感知气体流动和照顾个体差异创造了条件。幼儿直接参与材料收集的过程,既让幼儿提前接触材料,熟悉材料,产生"这些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好奇心,又让幼儿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收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块是技能经验的准备:学习呼气、吸气的方法。原有经验能促进幼儿顺利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因此,需引导幼儿学习呼气、吸气的方法,为活动作好铺垫。

四、对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的思考

本活动整个过程集中采用操作法、尝试法、游戏法等教法、学法,整个活动以幼儿操作、感知为主线,教师帮助及时梳理有关经验。

第一环节为师幼互动游戏。主要目标指向激发吹气球的兴趣。

第二环节为尝试使气球鼓起来。主要目标指向探索吹气球的方法。

第三环节游戏《气球飞起来》。主要目标指向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在活动中,幼儿能有兴趣地投入到吹气球、玩气球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经过努力能够吹大气球(只有5个孩子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感知气体的流动性。最后的一个集体游戏将活动推向高潮,每个孩子都露出了开心的笑脸。

本次活动一共上了三次,每一次从目标到过程以及准备都有调整与修改。我的体会有三点:1、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2、材料的提供。孩子的操作有没有困难自己要试一试。3、中班的孩子不能关注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因此,过程中每个环节要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通过这次活动,我真切地感受到,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的兴趣点,并能够判断此兴趣点所蕴涵和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是什么。这需要教师不仅了解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观察幼儿活动的能力,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要亲身去实践一下幼儿的探究活动,体验幼儿可能碰到的困难与思考。在正确判断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帮助幼儿从兴趣走向关键经验的建构。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4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糖果王国

说教材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始如此。因此,选择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椐此,制定如下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重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准备:

1、活动室布置成糖果王国,各种糖果散放于活动区、玩具柜等处,在适合的地方悬挂一些糖果。

2、糖果国王头饰一个。

说教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对糖果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浓厚的兴趣,这为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为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保证。活动组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地、较系统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说教学程序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将活动设计成三个环节。

(一)在糖果王国里找朋友。

1、进入糖果王国。

教师戴着糖果国王的头饰,用拟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题。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进入糖果王国后,请幼儿随意寻找多种糖果做朋友。导入语:孩子们,糖果王国到了,你们看,好多糖宝宝在欢迎你们,快去找个糖宝宝做朋友吧。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糖果,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

幼儿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该环节通过让幼儿自由地对糖果进行探索,给予充分的自由,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1、幼儿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导入语: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①、提出探索的要求,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认识事物。

②、通过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幼儿发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同时相互学习同伴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有益的经验。

③、在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引导幼儿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教师再次以拟人的手段引导幼儿观察糖果的包装。导入语: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②、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导入语: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③、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导入语: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④、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导入语:老师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请你们仔细地闻一闻你的糖宝宝是什么味的?

⑤、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

导入语:请你尝一尝,你的糖宝宝味道怎么样?

根据糖果的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由内而外、由浅深入地对糖果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与认识,通过看、摸、剥、闻、尝等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感知糖果的特征。

3、小结。

通过和幼儿一起回忆,总结糖果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糖果,增强对糖果的兴趣。

(三)简单了解糖的作用。

1、提出问题:糖有什么用?多吃糖好不好?

针对问题,引导幼儿大胆讨论、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对身体的利与弊,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小结糖的作用,渗透吃过糖后保护牙齿的方法。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进行画糖果、捏糖果的活动。

2、开展“糖果超市”的角色游戏。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小百科:糖果是糖果糕点的一种,指以糖类为主要成份的一种小吃。若水果或坚果类食物裹上糖衣,则称为甜食(如糖葫芦)。在亚洲文化广义上,巧克力及口香糖很多时亦会视为糖果的一种。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5

设计意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的科学活动《小小手》,时间设计为25分钟,纲要中指出儿童是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者,幼师是指导者、观察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的主动探索为前提,让儿童先感知如:“你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小手有什么特征”,引发儿童主动的探索欲望,激发兴趣为整个过程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设计意图,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以下三点:

1、探索手的基本特征,感知理解指纹。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3、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和同伴一起学习的快乐。

此次活动的重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因为在幼儿园中,活动的主体是儿童,让儿童体验中学习,感受到活动的快乐。从而渐渐培养儿童的探索欲望,符合了儿童的情感的需要。

难点:探索手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理解指纹。中班的儿童活泼、好动,用手通过动作来认识世界,但是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对自己的双手却并不了解,我借助于本次活动,让儿童自己知道的基本特征,以及探索双手的小秘密即指纹。

教法:幼师通过启发提问的方法、直观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的方法、观察法等对儿童进行指导。科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儿童的兴趣会很浓,幼师用这些方法,能让儿童更快更好地进入到活动中来,体现儿童学习的主体性,以幼师教学变为我要学。

学法:中班的儿童由于年龄特征,开始接受任务,所以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他们会很愿意去完成。儿童会通过观察法、发现法去尝试这个科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儿童已有经验的准备(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手的基本特征)

2、音乐的准备

3、橡皮泥等

活动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儿童的兴趣

幼师弹奏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利用音乐,把儿童带入到一个情境中,使他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学习与环境交互作用)

(二)初步感知(让儿童先通过观察,体现了把儿童放在主体的原则)

师: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双手来看看,你认为自己的双手事故什么样子的

呢?

师:有五个手指头、有指甲还有呢?

师:有的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有一条条的线,那你们知道叫什么呢?对,它就叫做指纹。

(三)动手操作(让儿童在做中学、学中乐)

师:指纹在我们的手上,指纹宝宝说了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那么我们可以想什么办法把指纹记录下来呢?

师:有什么好办法呢?(通过迁移经验,会说出在泥土留下痕迹的经历。)

师: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橡皮泥,你们去试试看。

(四)巡回指导

幼师边走边巡回知道,可以针对个体的不同进行交流,亲近儿童,单纯儿童的操作,主动性不强,适应了面向全体而因人施教的原则。

(五)示范讲解(让儿童获得正确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也来试试看,在示范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方法。

(六)儿童再次操作

师:现在你们去试试吧!记录完足迹后,你用眼睛观察下有什么特点?

(七)总结

师:原来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了,有的粗有的细

延伸活动:

在美工区,放置泥土、橡皮泥,让儿童动手操作。也可以利用家庭资源丰富儿童的知识。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玩色的乐趣,产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颜色的变化,进行三种颜色的分类。

活动准备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颜色标记,塑料篓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导人:"小朋友,平时我们常常会喝饮料,饮料瓶有各种各样的。今天我带来的可是神奇的饮料瓶。(揭开遮布)这些瓶子怎么神奇呢?这些瓶子呀都会变魔术!"

2.观察瓶子:"大家快来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么样的?"(都是透明的,身体是细细长长的……装着没有颜色的水。)教师要做准确概括。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呢?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瓶子里有秘密噢!下面一个人拿一个,我也拿一个。"(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挤,不要背对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和瓶子一起跳个舞吧。"

(2)"让瓶子动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找变化

(1)"看看你们的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啊?"(只有三位幼儿拿的瓶子里的水变颜色了。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颜色。)

(2)"咦,你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他的也变了,变成了什么颜色?我的怎么没有变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们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后赶快坐到椅子上。"

幼儿讨论:想想会是什么原因呢?"

三、玩变色游戏,进行颜色分类。

过渡:"这儿还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开遮布),一个人拿一个,我们再来试一次吧。"

1.变颜色

"准备好。(音乐开始)动起来吧,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送瓶子

(1)(音乐停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这红红的像什么?"

(2)"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我数一,二,三,红色和红色站在一起,蓝色站在一起,黄黄站在一起。我要开始数啦,一,二,三。"(检查)

(3)(神秘一点)"嘘!我的瓶子在和我说话呢,他说瓶宝宝想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儿呢?找找看,在这儿呢,(出示空篓)上面还贴着标记。下面请你们看着瓶子里水的颜色,按标记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节奏要慢一点,要让孩子都能安静下来才开始说,不要急。)

四、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1.老师换瓶盖变色。

过渡:"瓶宝宝都回家了,我们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刚才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颜色,它说它还会变颜色!""这次能变出什么颜色呢?我们仔细看看吧。"(边说边换瓶盖,音乐起。如果有孩子说出我换瓶盖了,"我是在换瓶盖,老师为什么要换瓶盖呢,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2)"看,颜色真的又变了,变成了?绿色啦!"

(3)"你们也把瓶宝宝轻轻地请出来。看清楚你拿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拿瓶子,随音乐的节奏舞动。

(4)"瓶子里的水变色了吗?为什么没变色呢?"

2.小朋友换瓶盖变色。过渡:"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赶快找一张椅子坐下来。"(幼儿回位置)幼儿猜测。(如幼儿猜测不到,教师启发:细心的小朋友就会发现,刚才魔法师换了一个瓶盖,瓶子里水的颜色就又变了,那么,秘密到底在哪儿呢?)

(1)"秘密真的在瓶盖里吗?我们拧开瓶盖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对了,盖子里有颜色。看看你瓶子里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啊?"

(3)"请你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和你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找一个和你颜色不一样的,互相交换一下瓶盖,换好后一定要用力把瓶盖拧紧。"

(4)幼儿换瓶盖(音乐响起来)。

(5)"原来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变成什么颜色了?"两三名幼儿说。

(6)结束语:"噢,不同的颜色碰到一起,就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小朋友们请带上你的瓶宝宝,跟老师来吧!我们再去换个瓶盖,试试看吧!"

说课材料

1.活动来源

"天空生气的时候是黑色,大海温柔的时候是蓝色,冬天掉眼泪的时候是白色,我的心高兴的时候是彩色。"当我读到《整合教材》中的这首儿歌时,觉得好美——是颜色渲染了这个世界的微妙。颜色可以表达心情,颜色可以表达感受,颜色还可以表示季节,正是颜色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颜色时刻在我们眼前。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颜色作为主题。我也知道关于颜色的活动有很多。课题老,就要想办法变花样,换角度。我要给颜色找一个更有生命力的载体!那段时间班上在收集饮料瓶,有个孩子带了一个装着水的饮料瓶,瓶盖上打了几个洞,说是倒过来可以当水壶用。看着他摆弄瓶子,瓶里的水晃来晃去的,也许上帝可怜我的冥思苦想吧,当时脑子里就突然想到用透明的饮料瓶作引子,装上没有颜色的水,让颜料躲在瓶盖里,设计成一个可以让水变颜色的小魔术。于是,"神奇的瓶子"就这样产生了。

2.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始于好奇",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兴趣又是学习的动力,是幼儿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人手,从而使幼儿爱科学,主动学习科学。巧妙的设计、有效的组织,就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学科学的兴趣。我想通过今天这样的方法玩颜色,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他们能在轻松快乐、好奇兴奋的状态下,产生探索欲望,感受颜色的变化,自然也可以进行颜色的分类。用幼儿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废旧饮料瓶,发生神奇的变化,让幼儿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就是我们每天做的事,使幼儿学会关注生活,真正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3.目标分析

现代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情感、态度、认知等方面将活动目标确定为:体验玩色的乐趣,产生探索欲望;感知颜色的变化,进行三种颜色的分类。

4.过程分析

围绕以上目标,我将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1)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2)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3)玩变色游戏,进行颜色分类;

(4)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

在整个活动中,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活动环境,孩子是活动的主角,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正是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7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示范的基础上, 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准备: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幼儿园中班科学说课稿:火箭升空

导读: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像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活动,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8

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9

一、说教材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但在游戏中,我发现经常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圆形),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性: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为了充分挖掘吹泡泡游戏的教育价值,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二、说教具

在这次科学活动中,我所采用的教具简单、易得。为了吸引幼儿,我挑了颜色不同的皮线。在制作泡泡水时,让我动了一番脑筋。开始的几次未能吹出泡泡,后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显示,在洗洁净或洗手液中适当加甘油、糖能成功吹出泡泡。

三、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的流程为: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试一试、记一记、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泡泡产生了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的最后,分发给每位幼儿皮线,都体验了做泡泡器的快乐。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10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内容:

《纲要》中指出:为了更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有助于开拓幼儿的经验与视野。送走秋天迎来冬天,树叶变黄,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我们学校门前有许多风景树:法国的梧桐树、各种槐树等,树叶像一只只蝴蝶似的飘落下来,户外活动时常常看到幼儿们追逐飘舞的树叶,并把拣到的叶子握在手中左看右看舍不得扔掉,有的幼儿把它当扇子、有的当雨伞,一名幼儿跑过来问我:“老师,树上的叶子掉光了,冬天就看不到树叶了”,“不对,不对,冬天的时候还能看到叶子,有的树上的叶子是不会落的”,另一名幼儿说“那是什么树上的叶子呢?”“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树上的叶子?”,结合幼儿的谈话内容及对问题的兴趣,我开展了《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的谈话活动,通过讨论研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

2.活动的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幼儿已有的经验,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了解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难点:了解几种树叶的名称及不落叶的原因。

利用幼儿对谈话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自己去大自然中观察、发现树叶的变化,通过课件图片的展示让幼儿更多了解冬天树叶的变化,从而使活动的重难点有效突破。

3.活动的目的:

根据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教学的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我制定了适合幼儿发展的三个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树有:常绿树和落叶树。

(2) 常见的常绿树有几种?

(3) 在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

二:准备活动(实物教材)1.知识的准备: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搜集有关常绿树的资料。

2.资料的准备:

(1)让幼儿到户外观察各种树的叶子。

(2)让幼儿想一下冬天有哪些叶子不会落并进行搜集。

(3)多媒体课件《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在探索问题时能积极大胆、主动使重难点更容易突破。

三:教学与学法:

1.教法:

在教学中运用了观察记录法、启发提问法、引导思考法、课件演示法、搜集资料法等方法的运用,克服了传统的说教,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引导、思考、讨论及课件的演示,让幼儿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2.学法:

让幼儿通过对比互相讨论及课件演示的方法让幼儿知道冬天能看到哪些叶子?总结幼儿谈话内容。

四:教学过程:

1.通过户外活动使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的谈话活动产生兴趣。

(1)小朋友,冬天到了树叶有什么变化?

(2)你们知道冬天到了哪些叶子不会落吗?(让幼儿集体谈论)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叶子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进行进一步探索活动。

2.让幼儿观看课件:冬天的常绿树(1)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冬天有哪些常绿树?

(2)冬天到了,哪些树上的叶子不会落呢?

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幼儿对已有的经验得到认识和肯定,同时使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有进一步认识。

3.通过讨论提问总结冬天看到的树叶。

(1) 请小朋友说一下你们知道冬天有哪些树叶不会落?(鼓励幼儿大但发表自己的意见)。

(2) 集体讨论冬天看到树叶有哪些?

总结谈话内容:常见的有冬青、松树、柏树等。

(3)仔细观察冬天的树叶有什么特点?(集体讨论)总结:冬青树叶较后,有蜡质,松柏树叶小,针状较厚,两种类型的树叶冬天都不会落。

4.让幼儿绘画自己见过的常绿树,以此巩固幼儿所学内容。

五:活动延伸:

互相欣赏绘画作品并进行讲述说明,使幼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