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楼散文

笔墨馆 人气:5.07K

1985年,我随父亲进城读书,住的是租赁的民房。从住处到国棉厂子弟小学有一公里多的路,如果抄小道可以节省点时间,不过要过两个鱼坑。下大雨时,坑里的水漫上来会把鱼坑中间的小道淹没,所以很危险。那时,我最羡慕在城里有房子的人,哪怕住在双面楼上。我的一个同学就住在双面楼里,家离学校只有50米,从没迟到过不说,课间休息时都可以一溜烟跑到家喝口水,可见有多方便。

双面楼散文

双面楼建于1976年,1986年看起来依旧簇新,尤其下过雨,遍体红砖被雨水淋湿,更见鲜红。当时国棉厂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国营大厂,盖起红砖垒砌、水泥抹缝的两栋三层楼,在七、八十年代的小县城里,用鹤立鸡群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80年代中期,住房开始紧张起来,便有人开始打双面楼的主意,结了婚或者婚前找领导,申请搬到双面楼上住。一家,两家,三家,慢慢的,双面楼从职工宿舍楼变成了家属楼,成家立业的和单身青年混搭住在一起,越来越热闹起来。父亲是车间电工,当了师傅,带了徒弟,又带着我,终于熬到了分房的资格,在经过一年赁房的艰辛经历后,我们家如愿以偿地搬到了双面楼上。

我们家那栋双面楼位于西楼,习称“男楼”,以前住的都是男单身职工,到我们搬家时以彻底改头换面,成了居家过日子的家属楼。父亲的一个同事刘叔,有两个女儿,一家四口住在一间只有十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现在想来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度过的。母亲和弟弟在老家,一间房子只有我和父亲住,可以说住房条件比较富裕。现在回想住在双面楼里的时光,亲切感依旧悠缅浓冽。

我至今仍记得双面楼里的丝丝缕缕,门厅深邃,摆满密密麻麻的'自行车,上楼的台阶前是东西走向的走廊,一二三层都是一个布局,连屋子里的布局都一摸一样。走廊狭窄漫长,光线黯淡,尽头窗口光亮很朦胧。第一次走进楼道,感受最深的是复杂的味道,刺鼻的氨水味儿,煤油炉或汽油炉里的油味儿,以及煤球燃烧不充分时发出的刺激胸腔的难忍气味儿。不过走廊里内容丰富,摆满各式各样的炉子,经常可以看到炉上壶嘴里向上喷着快乐的气息。哗哗的流水声,关门开门的声音,吵架的声音,哈哈的笑声。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朝阳或朝阴的窗户都会依次打开,白的确良的衬衫、花格子的被单、紫色的袜子甚至各种颜色的内裤都水淋淋地挂出来,还有棉纱粗纺的简易尿布,通通用夹子夹住,夹在一根电线或尼龙绳子上,迎风招展,纯净而透明。

父亲那时很忙,照顾我也要照顾家里,县城、老家来回跑,相当一部分时间是我一个人住在双面楼里。我便不断邀请朋友来陪我作伴,那些朋友在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们对我的这个家非常满意,没有约束,没有限制,无拘无束。我也很满意,虽然用水要到公共厕所外面的洗菜池去提,不过比赁房子住的时候好多了,至少这个家有足够的空间,离学校近,安全,牢固,不透风漏雨。我的过去、梦想和情感,都是在和双面楼朝夕相伴中循序而知中逐渐长大的。不大的空间,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个人依托和思绪的归宿,是我伤心的避风港。我在房间里学习,练书法,绘画。走廊墙壁上伤痕累累,红砖上浮现岁月的沧桑,屋顶上是生活烟熏火燎的质感,我有过伤心,但更多的是安全,是满足,是快乐。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一住将近十年,转眼上了高中。

1995年读高二的那年,弟弟也来到县城上学,我们家搬到新楼。不足70平米的两室一厅宽敞明亮。没有住过双面楼的人,完全不可能体会到房子什么叫宽敞,什么叫明亮。那些年,父亲的工作岗位又有了调整,为了住的更舒适一些,我们对新家进行了装修,地上铺的是专程淄博陶瓷,装修了暖气片和窗帘盒,吸引很多邻居参观。2002年再次乔迁新居的时候,回头看当初的两室一厅,再也找不到宽敞明亮和富丽堂皇的感觉了。

之后双面楼就远离了视线。后来听说双面楼难逃被拆迁的命运,县里下了最后通牒,建筑过于破旧,影响市容,必须拆迁。还有一点,东楼的双面楼墙体裂了缝儿,几乎成了危楼。不过考虑到住户多和经济问题,两幢双面楼最后还是没拆成,国棉厂也不再像以前财大气粗,在东楼的裂缝处上了锔子,外面贴上白瓷砖,换上铝合金窗户,算是完成了县里交给的任务。

两幢双面楼至今仍在,其里不变,依旧住着一拨儿又一拨儿的住户,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默默无闻,像是大杂院、筒子楼或者鸽子笼建筑,让人不免想起一个词,贫民窟,里面住的多是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暂时没有办法或者无法选择的人们,似乎成了一个提醒,一种警示——这个社会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在这一点上,我更希望双面楼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永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视野里。

每一次路经振兴街西首国棉厂附近,都习惯放慢一下车速,看一眼双面楼,感觉像看到了过去的老照片,不光是怀旧,还有那种本身的质朴和简单。在被生活莫名其妙的外力推着身不由己向前走的时候,我们再难以像以前一样平静下来,我们无暇思考,只会抱怨。如果仔细回顾三十年建筑风格的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不难发现,并不是社会发展跟不上我们的要求,而是我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太匆忙,遗失了很多美好和珍贵的东西。

TAGS:散文 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