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的经典论文

笔墨馆 人气:2.39W

论文摘要:高职经管类专业实施订单培养模式,要在深化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开发上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工学交替”,在课程考核时要大胆引进企业绩效考评机制。

有关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的经典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课程改革,建议

订单培养模式,即通常所说的“订单班”,是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相对理工科而言,高职经管类专业实施订单培养模式,最容易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要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分别与行业或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培养目标、模式和定位,研究课程设计、教材内容编写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评估等,努力实现把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移到学校,尽量缩小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业人的距离。其中,课程改革是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关键。为此,我们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在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课程的设置要着眼于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与高职理工科类专业偏重于提高学生的技能相比,经管类专业着重培养、提高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我们在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下进行课程改革时首先应该注意的。

⑴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企业文化。订单班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才能“产销对路”。因此,发挥“订单”企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订单”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内涵要求,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顺利接轨成为可能。

⑵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企业“订单”的内在需求是将来可能成为其员工的人必须熟悉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并掌握工作过程中必需的职业技能,因此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的要求,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这就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要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来构建课程体系,并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做到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为企业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开发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

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和主要依据,同时,用人单位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要根据“订单”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通过对“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真分析,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开发为具体的课程。

⑴企业参与共同开发的人员必须要有高素质。聘请直接参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及审核工作的企业合作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确保共同开发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教材)来自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产生于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内容过程化。

⑵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要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做到能力目标明确、实训过程清晰,能够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3、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工学交替”

作为订单培养的学生只有通过“学工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培养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符合“订单”企业的需要,毕业时才有可能由“准员工”成为企业所欢迎的正式员工。

⑴合理兼顾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学校以育人为目标,学生以促进自我发展、就业为目标。不同的目标追求与价值观念,这在签订“订单”时就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到,我们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学校要保证按照“订单”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要保证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保证符合“订单”要求的学生被录用到企业工作;学生要保证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目标,毕业后按照签订的《就业合同》的要求优先考虑到“订单”企业去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引进企业资源,在校内共建实习实训场所,利用企业的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习。

⑵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学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岗位工作的能力;校外教学按照“订单”的约定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真实的岗位锻炼,提升职业岗位技能,达到“订单”的要求。

⑶课程教学任务要由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承担。理论教学队伍主要由具有教师系列职称的人员构成;实践指导队伍主要由来自“订单”企业的能工巧匠组成。他们在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实训(作业)指导书等基本教学文件的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开展协调一致的教学活动,把实践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学校要选择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要挑选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要直接参与对订单班学生的职业教育,及时传授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4、课程的考核要大胆引进企业绩效考评机制

以往的课程考评体系使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疲于奔命,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订单培养的对象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在课程考评上可以大胆引进企业的绩效考评机制,以确保从学校之门到企业之门的零距离。

⑴可以实行小组联动制,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各门课程教学(实习)伊始,按随机原则将学生编成若干个教学(实习)小组,课程成绩实行小组联动制。这就要求学生团结互助,维护集体利益,共同提高小组综合考评成绩。

⑵考评过程应该透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实习)时,将学生的当堂考勤、作业、课堂发言等按一定分值当即量化记载,定期公布个人平时成绩与小组累计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良性竞争。

⑶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课程成绩要综合多项指标计算确定。任课教师、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实习)小组成员、实习企业管理人员等,对课程最终成绩的确定都应有话语权。出勤率、平时作业、实训工作量、实训操作速度与完成质量、书面实训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第一线生产经营管理业绩、小组综合考评结果、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都是学生课程最终成绩的权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2 吴穷.构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考评体系的探索[J] .陕西教育(高教),2008年(2)

3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 .职业论坛,2008(1)下

4 程忠国.订单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J] .职业,2009(6)下

5 程忠国.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实践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6(7)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