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笔墨馆 人气:1.49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能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

3、养成带着读文章良好的学习习惯。

4、理解“永生”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梳理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永生的眼睛》,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2、学生汇报。(梳理文章的脉络)

二、读文解疑

1、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可能会出现A、为什么说是永生的眼睛?

B、母女俩的反映为何天壤之别?

C、父亲的那番话为什么会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做出标记。

3、指名汇报。

(1)先解决问题C。

·出示“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有意义的死”,请一名同学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听他父亲的话你有什么收获?

(理解出能够帮助别人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

·这时父亲的表现是(平静板书)。而女儿的此时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哭喊)

·出示女儿的话,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读出读出女儿的愤恨。(这种不理解是来自于对母亲的爱。)

·由父女对母亲爱的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父亲不仅爱母亲也爱别人,而琳达只爱自己的母亲。(体会父母那无私奉献的大爱,琳达的爱是小爱)

·由此解决父亲的话给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

(2)我与父亲之间在母亲捐献角膜的问题上态度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课文中还有一处那就是我们同学提的第二个问题。

·我和温迪都分别是什么表现?(哭喊、骄傲)

·由于我是首次听到,而温迪则在家庭当中耳濡目染了家庭成员对此类问题的讨论,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可以让学生观察文章中的插图来理解)

·体会这里的骄傲一词,他在为谁而感到骄傲?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了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什么?

(体会父亲留下的还有那永远关爱别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

(3)那你明白了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吗?

读信,学生谈自己的体会。(美丽的含义)

“温迪手中的笔不停地挥动着”谈永生。

三、情感升华

捐献眼角膜的善举是有限的,但是留给人们爱却是无止境的,正是这样的无私的大爱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也是它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美好。下面让我们欣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感人事例。

放录像。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播放春天的一段视频,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简要地复述课文

(2)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幻灯片: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幻灯片: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第三部分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设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部分学生用红领巾蒙住眼晴,多媒体出示图片,生看图,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蓝天、白云,好美呀!”

生2:“我看到了蝴蝶、花朵、小草,心情很高兴。”

生3(蒙着眼睛):“我什么都看不到,眼前一片黑暗,好难受。”

生4(蒙着眼睛):“我眼前一片漆黑,想立即把红领巾撕掉。”

师小结:“亲爱的同学们,失明了短短的一分多钟,你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取下蒙在眼上的红领巾,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盲人,终日生活在黑暗之中,举步维艰,他们多么渴望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眼睛有关的文章,题目叫作‘永生的眼睛’。”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质疑“眼睛怎么会永生呢?谁的眼睛永生呢?”

(设计理念: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能够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读书提示”,生自由读书。

2、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词语①生带读。②开火车读。③齐读。④理解词语。

3、师:“读完了课文,你认识了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师小结:“是啊,主人公琳达在自己的亲人去世后,忍住悲痛,将他们的眼角膜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使他们得以重见光明,这多么让人感动,下面我们一起搭乘时光列车穿越时光道来到遥远的1965年。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那一年,年仅14岁的琳达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不幸――?。她伤心,难过,而更让他痛苦的是,父亲既然要将母亲身体的一部分捐赠给他人,如果你是琳达,你会同意吗?此时此刻,琳达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生答,多媒体出示句子:“。”①生有感情地读。②交流:琳达的心情。③师引读。④齐读。

2、而面对这一切,父亲是怎么说的?生答,多媒体出示语句:“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生读。

②交流:把自己的身体给予他人,这在课文被称作什么?理解“器官捐赠。”

③是什么样的力量让父亲这样做的呢?

出示资料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④生读,谈体会。

⑤你认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师小结。

3、日子一天天过去,琳达也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父亲又对她说了什么呢?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多媒体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重见光明盲童,当你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你会看到什么?生答。

②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4、当父亲说这句话时,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可他并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却一心地想着把眼角捐赠给别人,你感受到了什么?父亲走了,可他的话却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出示句子,生齐读。

5、师:当琳达把捐献父亲眼角膜的事告诉自己的女儿温迪时,同样是十四岁,温迪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去课文中找一找。

多媒体出示:

①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②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指名读说)

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温迪?生答。

师:现在你再读读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师引读: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多媒体出示文章原文的结尾,师配乐朗读。母亲走了,留下了眼角膜;父亲走了,留下了眼角膜,温迪走了,也留下了眼角膜。可他们留下的仅仅是眼角膜吗?生答,师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2、多媒体出示两个眼角膜事例

①丛飞

②杨帆。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永生的眼晴》这篇课文,懂得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永生。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多媒体出示作业。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对器官捐献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

提问:回忆一下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都捐献了角膜生)师板书。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回忆上文引入下文。

二、张凡、刘家新等几位同学在预习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要捐献角膜呢?老师现在就解答这个问题:

资料出示:

据调查,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疾病导致失明,其中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可是由于我国角膜捐献太少了,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

老师把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请看:(课件)出示条形图。

提问: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212人,愿意捐献的75人,不愿捐献的137人不愿捐献的人数比愿意的多。

现状出示,更加直观。

过渡:现在我们就去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说图表。

学生知道相应的资料,激发情感。

三、学习课文

过渡:琳达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

自学(1~3)自然段:

面对角膜捐献:

1、思考:

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要点:

⑴琳达开始:(“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爱妈妈、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不明白为什么捐)

琳达后来愿意娟、理解了捐献的意义。

指名回答。

⑵指导朗读。(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

⑶学生说到为什么的句子:

师投影出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导有第二句理解第一句)

学生自学,找到内容,进行理解。

(答案要点: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指导朗读:

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3、理解课文,感情朗读:

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4、小结。

四、学习(4~6)自然段

过渡:当时父亲为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课,多年后,父亲又以他的言行影响了我的女儿──温迪。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4~6)自然段:重点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1、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2、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3、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填写要点】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角膜:盲童,盲童父母,捐献家人

()()()

晓得角膜()。(汇报时说出填写依据)

1、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说依据就朗读)

(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3、分角色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读)(自豪,激动、敬佩、骄傲)

4、结束语:

是啊,父亲捐献角膜不但让失明的孩子的重见了光明,同时在温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