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五册上学期总复习教学反思

笔墨馆 人气:1.46W

教学之后写教学的相关反思是为了我们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教学,我们看看下面吧,一起阅读哦!

数学第五册上学期总复习教学反思

数学第五册上学期总复习教学反思【1】

一年一度的毕业班数学复习已临近尾声,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做好这项十分重要而又很艰巨的教学工作,确实需要思考与讨论。通过这次毕业班的复习工作,有了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1、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展的持续性。

过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复习是为了系统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把目标瞄准考题,一步一趋地陷入“追题族”的泥坑。就当前教育形式而言,复习仍然是为了系统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要求学生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其目的却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展,为持续发展打一些基础。

2、复习的策略是让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发展。

要使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发展,教师必须做到“知人”、“善诱”、“激励”、“导滞”。

“知人”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古代教育家说过:“教学之法,本于人性。”也就是要深知学生的个性;又说过:“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这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心理意向是重要的根本。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他们对于复习是抱什么态度,只是一味地让他们做作业、进行模拟考试,学生被动地应付,久而生厌,就会丧失信心,那么,这种复习也只是事倍而功半了。

“善诱”就是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指导他们归纳整理,将本质属性相同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便于记忆。对于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指点他们记住其中最基本的,以减轻记忆负担。如: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通过乘、除法关系,可以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这样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激励”就是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尤其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可以歧视、打击、责难他们,必须对他们有所偏爱,对他们的一点一滴进步,都应加以赞赏;要看到他们是在发展,因此也是自己教育的成功。教师对他们倾注的期望与信任,学生是会感受到的,一旦有了这种感受,他们便会产生自信心,也会主动地投入到复习中去。要知道人都是有上进心的,这些学生不是生来就自甘落后的,。

“导滞”就是教师在复习中仍然处于主导的地位,负有解惑的责任。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里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文学家欧阳修说过:“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都是说学生不可能没有不理解的内容,遇到阻滞不通就需要教师解释,使他们通达;遇到迷迷糊糊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讲解,使他们明白。复习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常常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成“数位对齐”,也常常把“小数末尾的0”说成“小数点后面的0”等等,都要及时加以辨析,而且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让学生在比较差异中获得通达。

3、复习的方式方法可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毕业班数学复习,内容较多,包含小学数学的全部知识。所幸的是现行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在总复习部分已按教学大纲将知识归类,即数的概念、量的计量、数的运算、方程初步知识、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以及统计初步知识,共六大部分。每个部分有例题、有习题,脉络比较清楚,这都有利于学生自己阅读与思考。

在复习时,可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分组讨论,全班集中交流;也可以个人先预习,大组汇报。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数学第五册上学期总复习教学反思【2】

(1)加强概念教学。平时教学中应该认真设计练习,特别是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常常是似懂非懂,要让学生分层次深入理解,必须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等有冲击性的思考暴露错误的思维,并通过一定量的形式多样、层次鲜明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对于较抽象的概念,一定要多让学生体验,增加感性认识,逐步建立表象。让家长帮忙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使用生活中的数学,多次巩固概念表象。

(2)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思维偏向直观和直线型,稍微转个弯就站在那里不动了。教师要注重课堂作业的设计,多让学生暴露思维,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让学生有话说,有发现有思考,并多设计变式题冲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有条理分析、多角度求证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重要保证。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比如认真读题、细心检查、用不同方法检验答题、列草稿等,要通过长期坚持和平时评价加强习惯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要有强制性的学习方法的巩固,因为学生对于自己用得不熟练的方法往往会习惯性地拒之门外,这样的.话学生就不能学到更多新方法,更加不能体验好方法的优点。

(4)通过错题分析来指导学生学习。学生错题常常会是同一类题目。如果能对错题深加研究,找到错误原因,订正错题,并做练习巩固,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次次的错误。下学期继续加强学生错题记录分析,收集学生错题类型和错误原因,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有效设计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5)加强学生数学阅读。通过数学报纸和《马小跳学数学》系列书的阅读,使学生能在数学阅读理解方面有一定的提高。

(6)继续每日三题的训练和口算训练。数学学习主要在于上课时间,但一些学生忘性大,学会的题目过几天就忘记了,而且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都不高。所以坚持这两项作业的训练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7)继续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教学生先教家长,让家长懂得怎么配合教师的教育,这对教师、家长、孩子三方都有很大的好处。

(8)继续研究学生评价方法。这学期一直在思考怎么做学生会更加喜欢数学,能自己主动学习数学,下学期继续思考实践。

数学第五册上学期总复习教学反思【3】

一、通过故事吸引,创设情景,在活泼的气氛中引发兴趣

孩子从小是听着讲故事长大的。我根据主题图从童话故事“猴宝宝分桃子”导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提出问题“小猴菲菲和豆豆他们可能吃到几个桃子呢?”激发学生思维。并以此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孩子们都沉浸在故事中,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情境。

二、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体会了“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了对“平均分”的体验和感悟,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把“分一分”的第2题变一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宝宝家可能请来了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活动、合作的空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并要求学生回去之后找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四、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形成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咱们准备好上课了吗?”“咱们就按志晟说的‘可能请来4只小猫’,请你用小棒代替鱼分一分。”……老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有“如果请来24只猫,只有12条鱼,我有办法。把每条鱼切成一半,每只猫都分得了半条。”、“请来48只猫,只有12条鱼,每只猫分到四分之一条”的精彩话语。

“把12条鱼。分给3只猫,每只分得一样多。”有一个小女孩要求扮演小猴上台分一分,结果分了好久也没分出来,分来分去,总有一只小猫分的不一样,原来小鱼都粘到一块去了。“如果不是磁铁把小鱼粘到了一块,相信你也是聪明的小猴。”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

本节课中,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和每一项教学活动,抓住有利时机,渗透爱劳动、爱运动、敬老等品德教育,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既鼓励了表现好的学生,又保护了表现差的学生的自尊心,把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系统工程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角落。

五、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预设”与“生成”,是教师行为生成转变的结果。正确目标的预设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我抓住“被除数是12,除数和商不唯一”的特点,把书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小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爸爸它们钓了12条鱼,要给每只小猫分得一样多。可能请来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设两种情况引导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请来几只小猫”的话音未落,志晟就说:“可能请来4只。”这是意外的教学资源,我便放手交给孩子们,把学生的资源变成教学资源,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目标。

数学第五册上学期总复习教学反思【4】

1.对教材的处理,不应是“简单再现”而应是“沟通联系”。

本节复习课,教师针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集体智慧完成知识的整理过程,先互补与启迪,接着深入挖掘、整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及“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教师设计了体育馆等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接受,构建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在复习中“人人获得发展,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2.对知识的建构不应是“强硬灌输”而应是“唤醒生长”。

知识的建构,是在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唤醒状态下的积极主动地建构。活动使学生深化认识1厘米和1米,接着,我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后谈感想。这样不仅挖掘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更好地将知识进行了疏理,促进了认知模块的建构,让旧知“生长”起来。

我们认为,知识的“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知识的“生长”是复习课的目的所在。在复习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窥一斑而见全豹”,复习课并不难上,我以为——无限风光在“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