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主题

笔墨馆 人气:3.19W

《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下面是《金刚经》主题,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金刚经》从印度传到中国,前后共有六种译本,现在都存在,其中最为流行者,为第一种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经》或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全经连圈与字约六千七百多字(金陵本)。六千七百多字左右的《金刚经》三十二品中类似这样先肯定,再否定,最后再否定之否定的提法有许多。

《金刚经》中“先肯定一个命题,再否定这个命题,最后提出不过是‘是名’该主题”的“完整”提法有如下二十九条: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注:“一合相”由梵文意译,或释为由微尘集合为世界,或释为心与真如契合名“一合相” )。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金刚经》中“先肯定一个命题,再否定这个命题”的“非完整”提法还有如下十三项: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此外,《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下卷》中也有类似的“佛说××××、即非××××、是名××××”思想:

舍利子,汝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阿得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知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德不德,大明不明,大勤若惰,大净若污。

舍利子,我今授汝密咒,名曰密咒,即非密咒,是亦密咒。

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难,即非能除一切难,是亦能除一切难。

成法非法,法会于心,心融于法,法忘其法,法无其法,乃为大法,得渡众生。

彼岸无岸,强名曰岸,岸无成岸,心止即岸。

是故如来无定相,无往亦无来。

菩萨曰,否,如来有慧剑,有戒刃也,如来无慧剑,无戒刃,不识般若。 (Victor Yuencheng Lee)佛说摩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三卷)

朴老所谓“主题”之题即标识也。《左传》襄公十年“舞师题以旌夏”。

注:题,识也。以大旌表识行列。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鸟羽作竿的旗。标识即现在所言标志。

主题即用以识别记号,以揭示其旨趣的主要标志。

学佛之人,发心之后,行六度四摄,皆不住于事、离二边,即依义不依语。语为众生施设,原来非有,来自离言自性亦非无,依离言自性行六度,方为清净,方能收摄其心。凡言“佛说、即非、是名”,皆明此义。